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从江民族建筑——侗寨风雨桥

从江民族建筑——侗寨风雨桥

关键词:从江文化,侗族文化,侗族风雨桥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从江在线
  • 电 话:15185700071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zc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53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“风雨桥”,又称为“花桥”。因大部分桥廊上都有民族风情、民间故事、人物、鸟兽和花草等彩绘、彩塑而得名。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。是一种集桥、廊、亭为一体的桥梁建筑,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。风雨桥主要分布在纵横交错的溪、河上,也有少数建在旱地上。侗族工匠们设计的各式各样风雨桥,用途大体相同,既是水上交通设施,又是人们遮阳避雨、休息、乘凉、迎来送往的场所,同时还具备拦截财富,保村寨(龙脉)之功能。
       传统风雨桥建筑结构主要是由桥礅、桥身和桥廊三部分组成。下部是桥礅,有的用青料石拌石灰浆围砌,内填以碎石泥土,有的直接用木料作桥墩。石桥墩为减轻水的阻力,都设计为椭圆形或六边菱形柱状。桥礅上为桥身,以本地产的大杉木为原料,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梁体系(俗称加长伸臂梁),大杉木5—8根横架于两端及桥礅之上,桥面铺设木板。上部为桥面廊亭,采用横穿直套,卯眼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长廊式整体,为穿斗式悬山顶结构,覆盖小青瓦,少数顶盖杉树皮或木板。桥廊柱间设座凳栏杆,供人休息。还有一种是建造在旱地上的风雨桥,主要用途是为村寨拦截财富、保护龙脉。这种建在旱地的风雨桥,亦称寨门,境内较著名的有往洞乡信地旱花桥。
   

    从江县现存分布在各村寨大大小小的风雨桥有六十多座,其中有文字记载较早的现存风雨桥是住洞寨脚风雨桥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。
   

    从江境内众多的风雨桥有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,其中以亭阁式风雨桥为主。位于从江县谷坪乡流架风雨桥是亭阁式风雨桥的代表。该桥始建年代不详,于清道光丙戌年(1826)动工重建,至清道光辛丑年(1841)竣工,历时16载。流架风雨桥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,上部为传统风雨桥结构,集寨门、石拱桥和花桥为一体,设计独特,构思巧妙。2006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。鼓楼式风雨桥的代表是往洞乡增盈村的金勾花桥,桥长33.6米,宽6.43米,桥屋上建有三座桥楼,中部为五层密檐四角攒尖顶的鼓楼造型,单楼冠斗拱结构,桥两端亦抬升为四角五层密檐歇山顶,其翼角起翘,泥塑鸟兽。风雨桥横跨小河之上,在落日余辉下,三三两两劳作而归的侗民及村寨中的炊烟袅袅,组成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。

附:省保流架风雨桥简介

   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江县谷坪乡流架村,桥东西横跨,距县城37公里。始建年代不详,据桥头《迴龙桥碑》载,重建于清道光丙戌年(1826),原桥是用几根杉木横架于小溪上供人过往,经常被洪水冲毁,旋毁旋修。道光丙戌年村中潘、吴、兰三姓出资修建石拱桥上设风雨桥,历时16年建成,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,跨度8.4米,桥长19.3米,宽3.8米,石拱桥平面为“凹”形,其上置悬山顶穿斗木结构长廊式桥屋十一间。桥主体为二层,底层为石拱桥,二层为木桥。木桥为二重檐结构,人畜行于其中,桥廊中部抬升为六角攒尖顶双楼冠,两端为三层重檐悬山顶,风雨桥长33米,走道宽2.5米,两侧设1米高封板,封板下铺设木板供人休息。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,具有鲜明民族风格。楼冠翼角高翘,两条长近3米的飞龙盘旋于顶,十分精美。2006年6月,流架风雨桥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流架风雨桥

 

资料来源:《从江文物》

摄        影: 杨昌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